在浙江乐清南岳镇后塘村,一位普通农民,书写了一段跨越5年的诚信佳话。李顺发,这个清光绪年间从黄岩县迁徙至南岳后塘村的李家后代,用半生的坚守诠释了"一诺千金"的深刻内涵。
1967年,南岳镇遭遇特大旱灾,全村粮食颗粒无收。就在全家依靠国家救济粮艰难度日时,李顺发听说永嘉县山头村有"百斤番薯干借出,来年还百斤谷"的互助传统。与妻子春花商量后,他毅然决定跟随邻居杨大叔前往借粮。
次日拂晓,两人踏上了借粮之路。经过淡溪水库,翻越岭窟岭头,徒步四十多公里,终于在下午三点左右到达永嘉县乌龙坑村。在杨大叔的介绍下,村民胜忠爽快地答应了借粮请求。第二天,李顺发挑着所借的番薯干返回家中,使全家人度过了饥荒。
谁知第二年开春,李顺发因当过志愿兵被招工到长兴煤矿当矿工。这一去就是五年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所借番薯干一事。由于家中儿子年幼不识路途,杨大叔也年事已高无法同行,还账之事一直拖延。五年后,李顺发探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杨大叔胜忠是否曾来讨账。得知对方从未催要,他深受感动。
第二天,李顺发立即到虹桥菜场买了海鲜鱼干等礼品,再次踏上去往永嘉的山路。当他见到胜忠时,发现原来的小木屋已变成五间大瓦房。说明来意后,胜忠惊讶地说:"你还这样有心,我早已把这事忘了。"李顺发却坚持表示:"从小父亲教导做人要诚信,况且借你粮食救了我全家饥荒。"两人互相推让,最后折中算清了账目。
这段佳话在后塘村传为美谈,李顺发与胜忠也因此结为莫逆之交。如今,在乐清市深入推进"诚信乐清"建设的背景下,李顺发的故事更显珍贵。它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:诚信既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无形纽带,更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基石。这种发自内心的诚信坚守,无需法律强制,不靠舆论监督,只因心中的道德律令世代相传,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