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),欧阳震,字龙冈,巴邑(今重庆市巴县)人,进士出身,知乐清县,治乐三载,声绩旁流。嘉靖二十四年秋,倭寇在鹗头(今南岳镇后塘)登岸,被县令欧阳震事先据守的伏兵歼击败去。次年复犯,又被击退。鉴于鹗头因无城防固守,屡屡受兵,人心惶惶不可终白,欧阳震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在鹗头山嘴建城,立鹗渚堡。明嘉靖十七年(1538)进士、乐清侯宅人侯一元作《鹗头城记》记其事,并立碑颂其功德。
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秋,浙江乐清鹗头海岸,咸腥的海风裹挟着不安的气息。县令欧阳肃立崖头,目光如炬望向茫茫东海。他深知这片富庶的沿海地带早已被倭寇觊觎多时。果然,破晓时分,数艘艚船趁雾突袭,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欧阳震精心布置的伏击队——竹枪如火龙出苇,箭矢如疾雨倾泻,倭寇尚未登岸便已溃不成军。
明代嘉靖年间,东南沿海倭患肆虐,“倭寇”一词成为笼罩在百姓心头的阴影。据《明代温州倭寇编年》记载,倭寇侵犯温州地区多达33次,自洪武二年(1369)至崇祯五年(1632),倭寇骚扰竟达260余次。乐清地处浙东南前沿,漫长的海岸线成为防御的薄弱环节。南起金乡,北至蒲岐,延亘三百余里的海疆,倭寇“乘东北风一般五天左右即可到达”,防不胜防。
鹗头(今南岳镇后塘)地势险要,乃“乐清县东乡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”,同时也是倭寇屡犯之地。民间流传“海有不靖,鹗头常先受兵”,形象地道出了其战略地位。嘉靖八年(1529)倭寇曾犯鹗头,壮士方辂率乡人拒敌,终因众寡不敌而惨遭杀害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倭寇再次连续犯境,烧杀劫掠,无所不为。
欧阳震,字龙冈,巴邑(今重庆市巴县)人,进士出身。嘉靖二十四年知乐清县,治乐三载,声绩旁流。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,他总结出三条抗倭策略:“一曰敛民入保,毋令樵渔者为贼饵;二曰召募得贼者,与赎锱金卤获以畀之,则人自奋而战其所;三曰戍要害,寇来则有所觇,过则自顾而不敢深入。”欧阳震不仅精于战略,更善于战术创新。嘉靖二十四年秋夜的那场胜仗,他巧设伏兵,“采用把竹竿削成尖,过火,浸油,又沾上塗泥为利器,同时配上短刀和弓箭以应战敌寇”。待倭寇舢舨大部靠岸低湿处,官军突然从荻塘芦苇中冲出,全军呐喊,竹枪如林刺向敌寇,“登岸的,未及登岸的,只要是站在船头,统统如点鸭般消灭殆尽”。然而欧阳震深知,单靠野战难以持久保障安全。鹗头因无城防固守,屡屡受兵,百姓人心惶惶。于是他在嘉靖二十六年(1547)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——在鹗头山嘴建城,立鹗渚堡。
鹗渚堡的建造是乐清抗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据《乐清县志》记载,城堡“周三百丈”,按明代度量相当于九百米。关于其规模,虽有“长不过十六米,宽也只有二十四米”的说法,但更多人认为这仅是鹗头堡寨的规模,充当前哨作用,而今天的后塘村范围才是古鹗头堡所在。城堡与烽堠系统相结合,形成了有效的预警机制。“一旦有倭寇进犯,白天放烟、晚上放火,顷刻之间将讯息向远方传递”。这种烽火报警系统是明代海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盘石卫辖7处烽堠,蒲岐所辖8处烽堠,彼此联络,血脉贯通。为纪念这一重要工程,明嘉靖十七年(1538)进士、乐清侯宅人侯一元作《鹗头城记》记其事,并立碑颂其功德。侯一元作为当地著名文人,其文章不仅记录了欧阳震的功绩,也成为研究明代抗倭历史的重要史料。
欧阳震建造鹗渚堡是明代中后期海防体系演变的一个缩影。随着卫所制度日渐式微,“卫所军士缺额很多,有时候竟然到了无兵员可用的尴尬境地”,地方官员不得不加强城堡寨建设以自保。乐清历史上建造过城堡14处,除县城建于唐、大荆城建于清外,余皆为明代抗倭而建。鹗渚堡与乐清其他城堡如寿宁堡、永康堡、福安堡等,共同构成了乐清县的防御体系。这些城堡寨既是军事设施,也是民间自卫的象征,体现了官民合力抗倭的历史现实。如今,亲临鹗头遗址,虽已“连残垣断壁也不见了踪影,身后的烽火台更是一堆杂草丛生的土丘”,但先辈们保家卫国的精神不应随岁月流逝。当地人在遗址上建起的“杨三相公”庙,供奉浙南沿海守护神,寄托着对和平的向往。欧阳震在乐清仅任职三年,但其组织抗倭、建造鹗渚堡的功绩却被载入史册。他所代表的那种勇于任事、保境安民的精神,穿越近五百年的时空,依然闪耀着光芒。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,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行。鹗头山上那座消失的城堡,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精神的灯塔,照亮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。
。